汤家岗人为什么会首创“环壕+堆筑土围”式土城?
2019-04-27 09:28:04
  • 0
  • 0
  • 0
  • 0

汤家岗人为什么会首创“环壕+堆筑土围”式土城?

文|黄饮冰



提要:一、汤家岗人的首创:环壕+堆筑土围

二、高庙文化和后高庙文化与汤家岗文化

     三、大溪文化与汤家岗文化

四、汤家岗文化处于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的包围中心,这可能就是汤家岗人产生建设“环壕+堆筑土围”蒙想的原因

五、古老华夏大地上的诸族的分化组合


汤家岗人最伟大的蒙想,就是创造出了汤家岗型八角星和建设“环壕+堆筑土围”形制的原始土城。这两个蒙想,都是伟大得不能再伟大的了!

汤家岗人为什么有建设原始土城的蒙想呢?

一、汤家岗人的首创:环壕+堆筑土围

汤家岗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因湖南省安乡县汤家岗遗址而得名。

汤家岗文化距今6 800~6 300年,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北岸、西北岸。陶器以红陶为主,以戳印纹和篦印纹为装饰、具有浅浮雕风格的白陶圈足盘是该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器物。不同形状的镂孔也很发达。生产工具中,石器不多,存在细小燧石片和有肩石锛。经济主要为稻作农业。建筑为地面式,以红烧土作地面以隔潮,墙壁用编竹夹泥,并加以焙烧的方式建造。

能够建设原始土城的汤家岗,应该具有相当高的社会化程度,其组织力、动员力和控制力就高度社会化了,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建设土城,这个高度社会化的集团,是一个国家。

汤家岗文化受到江汉地区的大溪文化和武陵山区的高庙文化两大文化的影响,但主要还是大溪文化影响,这可以以红陶、镂空技艺、红烧土做地面、焙烧方式建设房屋等为证;高庙文化影响要小一些,这可以以白陶较少为证。

我在多篇文章说过,汤家岗文化是一种新文化,是距今6800年到6300年以澧阳平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新文化。在汤家岗文化发展起来的时候,北边是强大的大溪文化,高庙文化作为边缘文化处于汤家岗文化的东、南、西边缘地区。所以在距今6800年到6300年,湖南地区的中心文化是汤家岗文化,湖南地区的边缘文化是高庙文化。

汤家岗文化,继续发展成城头山文化,城头山了不起,是最早的“环壕+夯筑城垣”形制的土城,始建于距今6300年,率先进入城国时期。

二、高庙文化和后高庙文化与汤家岗文化

高庙文化得名于武陵山中的高庙遗址。在高庙遗址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距今约7800年左右)的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等神像图案的陶器白陶制品。高庙遗址出土了目前所见中国最早的高庙文化晚期(距今7000年)的一处大型祭祀场所。这两点,奠定了高庙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的源文化地位。高庙是最早的祭祀之国,也就是最早的神国。

在高庙上层遗存中(距今5700年),出土了部落首领级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等重要遗迹。貌似在2004年3月发掘出了一座距今7400年前的女墓,女墓中一具保存完好的人体骨架旁,陪葬有象牙玉器等饰物,除了象牙,女墓中尚存深至1米余的丰富窖藏。大批量螺蛳壳一层压一层,将女古尸压在下面。正是这些材料的存在,我对中国西南的盘古-女娲-王母(女王)的演变逻辑是坚信不一的。

附着于高庙陶器上的獠牙兽面纹,是中国最早的兽面纹,我以前多次说过,兽面纹的源头在高庙遗址。在研究良渚文化和凌家滩文化的几篇文章中,我都指出了其中的两湖文明因素的存在。凌家滩与汤家岗有直接联系,联系就在八角星上。良渚与高庙有直接联系,联系就在兽面纹上。这种文明因素的植入,是两湖居民东迁的结果。【参见《良渚古人是鸠尼(夷),为古书记载之九黎》,《再说良渚和九黎》,《凌家滩的主体族群是古黄人豕韦氏,凌家滩人才是最早的夷人》】

高庙遗址挖掘出的"太阳"彩陶,历时7400年,“红日”依然形象逼真,震撼人心。从工艺上讲,高庙陶器是中国最早的陶工艺品。当然啰,高庙陶器上的纹饰,就好像事先经过了电脑设计和排版、机械制作的印版印刷一样,规范缜密,巧夺天工,都是艺术。说到机械印模制作,我们看到的苏美尔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图案,也给人类似的机械印模制作之感觉,如果古埃及和苏美尔不是伪造的话,这种规范的程序化和印模化的技术原点,在高庙无疑。

高庙遗址陶器及其模板化图案

汤家岗文化(距今6 800年~6 300年)对高庙文化的继承,一是量很少但是明显是作为礼器使用的白陶;二是八角星。这既是器物的继承,也是文化的继承,还是艺术的继承,而且是创造性的继承。

为了与汤家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把高庙文化分为两期。一期是高庙文化,以高庙遗址为代表,距今7800年~6800年。二期是后高庙文化,有千家坪遗址、辰溪松溪口遗址等,距今6800年~6300年,属于高庙文化在湖南地区的延续。

后高庙文化与汤家岗文化同时,但分布于汤家岗文化之边缘区。这样对比,效果就更明确了。

在距今6 800年~6 300年,湖南地区是两种文化并行的。

距今6300年~4800年,城头山城国登上历史舞台,后高庙文化消失了。

在距今4800年,由于石家河文化的兴起,城头山也被废弃了。而同时期的河南西山古城,建设于距今5300年,同样消失于距今4800年。

把这些联系起来看,可以看到诸文化以湖北河南为中心走向新的统一的迹象。

三、大溪文化与汤家岗文化

大溪文化因为发现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但大溪文化的中心地区不在重庆或四川,而在湖北西部的枝江、宜都、江陵一带。大溪文化的分布区以鄂西为中心,东到喻东,南到湘北,东至汉江以东。学者们把大溪文化分为关庙山(鄂西)、汤家岗(湘北)、油子岭(汉东)等类型。据碳十四测量,大溪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400~前3300年(距今6400年前到5300年前左右)。

大溪遗址出土的器物,有一件人面形玉佩(下面讲),还有夹炭红陶、彩陶等陶器以及玉璜、玉玦、绿松石耳坠等装饰品。大溪遗址出土的这些器物,既有自己的特点,某些方面也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的特征。大溪遗址出土的瓶、罐、钵、碗等器物上装饰着直线纹、弧线纹及圆圈纹等,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即大溪文化的自身特点,说明大溪文化根植于当地发展起来,它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并且自成系统;大溪文化的彩陶纹,饰有横人字形纹、曲线网格纹,包括有的器形,明显受到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公元前4005年~公元前2780年)的影响,这也说明大溪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是隔离的,而是联系的。

汤家岗文化与大溪文化是什么关系呢?在学术界,汤家岗文化与同处于洞庭湖北岸、西北岸地区一些遗址,如三元宫遗址、丁家岗遗址等,被称为大溪文化三元宫类型。与大溪文化的区别是,这个类型的夹砂陶比例大,红褐胎黑皮陶和白陶占一定数量,有特征鲜明的盘口圈足罐和筒形圜底罐,圈足盘少,彩陶筒形瓶仅有个别发现;以通体装饰的戳印纹、刻划纹为特色,漩涡纹、变体卷云纹彩陶也具特点;至今没有发现受庙底沟类型彩陶影响的迹象。所以也有人认为,这类遗存虽然的确有许多与大溪文化相同的文化因素,但可能是受大溪文化强烈影响的另一种原始文化。

我认为,汤家岗文化来源于高庙文化,在吸收大溪文化的文明因素后发展成为一种新文化。

四、汤家岗文化处于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的包围中心,这可能就是汤家岗人产生建设“环壕+堆筑土围”蒙想的原因

通过大溪文化、高庙文化和后高庙文化与汤家岗文化的关系分析,汤家岗文化对大溪文化和高庙文化都有吸收,这种吸收是文化融合的表现。但是汤家岗文化也是一个独立的文化,汤家岗文化的独立性最终会表现出来,并发展出自己的地域文化特色,演变成一种不同于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的新文化。要保持独立性,就势必要在吸收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的优势的前提下,建立对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的防御,否则处于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夹缝中的汤家岗文化,不是变成了大溪文化,就是回归后高庙文化,这样就不会出现具有独立特色的汤家岗文化。没有汤家岗文化,中国古人,恐怕也就不会萌生建立“环壕+堆筑土围”形式的聚集区了。

“环壕+堆筑土围”,是大型聚集区的外围防卫设施,也就是防卫工事。具有“环壕+堆筑土围”的大型聚集区,就是早期的“城国”了。

汤家岗文化,实际上处于大溪文化和后高庙文化的包围中,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引发了汤家岗人建设“环壕+堆筑土围”的防御或防卫设施以自卫吧!

五、古老华夏大地上的诸族的分化组合

把中国史前诸文化孤立地看、割裂地看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一直在说,远古和上古华夏诸文化,其源头是统一的,在西南泛滇黔地区。

从距今18000年末次冰期结束起到距今6000年以前,华夏大地上的诸文化呈逐渐分离趋势,分布于上古华夏各适宜地区。由于升温,原生活于中国北方的族群因为形成了对低温的适应性,有些离开中国向北进入高纬度区、有些向西进入高寒地区;由于水稻种植技术的成熟,中国南部的一些水稻种植族群向南进入炎热中南半岛和南亚次大陆和海岛。向东的一些族群就到达了海岛和美洲大陆了。

距今6000年以后第二次大洪水泛滥期结束了,上古华夏地区的诸文化,逐渐结束分离状态,呈现诸文化逐渐统一的趋势。距今5600年到5300年经历了一次小冰期,加快了华夏大地上诸文化的统一进程。

大溪文化和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就有一个交互影响的过程,最终在湖北产生屈家岭文化,在河南产生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类型的影响也深入到了东北的红山文化。

东北的红山文化向西去陕甘青地区,与仰韶文化交互影响形成了黄陶特色的马家窑文化。西部黄陶特色的马家窑文化的形成,又为后来黄帝之子西少昊昌意统治华夏西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庙文化、汤家岗文化向东影响了大汶口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向北也影响力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

在屈家岭文化期间,以城头山为基地的土城,逐渐向北推进到湖北,形成了屈家岭文化时期湖北地区的众多古城。

庙底沟文化的影响长达1000多年,但是作为庙底沟文化命名地的庙底沟遗址的存在只有几百年(距今5900年到5600年),因为在小冰期的作用下,她的居民主要南迁到豫南和鄂东北。所以在屈家岭文化时期,湖北地区成为两个古城集团对立地区,鄂东北和江汉平原东部是一个集团,其它的是另一个集团。这在历史传说中是有反映的,就是东王公和西王母的对立,其实质就是男王国(东王公)与女王国(西王母)的对立。

距今4800年石家河文化兴起,城头山作为女王国的中心被攻克,两湖地区和中原地区统一于石家河文化。东王公就是神农,西王母就是王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神农氏的统一,就是古史所说的神农氏为天子。神农氏统一的标志性器物,就是早期的黑陶文化。

加速促成距今6000年以后诸文化统一的气候因素,就是距今5600年到5300年的一次小冰期。这次小冰期促进了人口的向南运动,神农和王母在两湖地区碰撞,于距今4800年结束对立局面,建立了神农一统的格局。

东北的红山文化在同样的原因驱动下南下,西北的牧羊文化也在同样的原因驱使下南下,距今4800年到4600年,黄帝、炎帝与山东土著势力两昊在中原地区碰撞。距今4600年,神农別支蚩尤部也北上中原争锋,幻想重新夺回中原的控制权。蚩尤也很能干,首先就把炎帝逼退回北方,联合两昊把黄帝有熊氏驱逐到了河北。

大约在距今4500年的时候,炎帝和黄帝结盟,两昊、蚩尤失败,处于石家河的神农也让出天子位置,黄帝成为天子,上古中国统一于黄帝,于是上古中国进入五帝时期。黄帝设立两少昊统治上古中国的西部和东部,天下统一于黄帝王朝。

黄帝和炎帝族群,都不是什么游牧族群。黄帝出自红山文化南迁,红山文化是农耕文化。炎帝出自牧羊族群南迁,牧羊族群既放羊,也农耕。包括后来的西戎和北狄,也是放羊和农耕。

黄饮冰2019年4月26日星期五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